越韵雅歌吟,最美夕阳红——静安区江宁街道越剧沙龙

发布时间:2014-07-07 11:11      点击量:1526
       曾经一曲“天下掉下个林妹”唱响大江南北,在上海的大街小巷,人人都能哼上一两句。然而在今天“钢筋水泥”般的城市里已难觅越剧的身影,越剧这颗南国红豆,似乎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当我来到静安区江宁街道越剧学习沙龙之后,一切是那么让人迷恋,因为“此曲只应天上有”;一切是那么真实,每个人用热忱来演绎动人的故事。他们演绎的是戏中的“才子佳人”,但何尝不是在演绎自己的故事——那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       故事要从我第一次去那里说起。那天天降大雪,九点沙龙开始时仅寥寥数人,我心中充满怀疑,这么大的雪老人们还会来吗?出乎意料,老人们有说有笑地纷至沓来,丝毫看不出对天气的抱怨,片刻间教室座无虚席,还摆上了加座。户外冰天雪地,屋内热火朝天。我瞬间觉得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。这里的一切是如此朝气蓬勃:一位八旬的老奶奶摇摇晃晃走上台,一开口便技惊四座,虽然是非专业演员,但甩腔不比年轻人,声音是那么的具有穿透力,伴着乡音,我似乎看到了绍兴的乌篷船从曹娥江出发,经过钱塘江,来到黄浦江的情形。另一位阿姨紧随其后,那“扶摇直上九万里”的声腔让我折服得五体投地。我在想,究竟是怎么样的动力能让这些老人在台上有如此的灵动?相信这一切源于他们对艺术的执着,源于他们不老的心态,宛若自己就是那有情能使张生痴的崔莺莺,就是敢爱敢恨潇洒俊逸的贾宝玉。越剧如同给了他们翅膀,自由翱翔艺术的蓝天。那一刻没有年龄的界限与身体的羁绊,只有“天高任鸟飞”一般自在。这就是一首永恒的“青春之歌”。
       接触沙龙机会多了,渐渐和老年戏友也聊开了,学习之余留意他们谈论的内容,才发现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五彩缤纷。哪里有好的皮包?这毛衣准备怎么打?今天下午有戏,一起去吧?……看似生活的琐事,却从不叫人厌烦,还平添一份趣味。大家或交流学习技巧,或谈论演出情况,偶闲来讨论一餐饭,还有相邀好友结伴出行,不亦乐乎!有位老太太扬言,要跑遍上海所有博物馆,收集所有的门票……这看似和她们的年龄不符,但是对生活的追求会定让她们梦想成真。仔细观察老人们的衣着,能发现她们生活的雅致:一身高贵圣洁的白色衣裤;在外套上绣上朵大牡丹,典雅不落俗套;披肩妆扮,端庄大方。这是她们闲暇之余学习成果的点滴积累,这种精神是我们年轻人所缺乏的,浮躁与孤寂使得我们鲜有去寻觅身边的静谧与纯真,这七彩的“学习组曲”提醒着我们去尊重生活,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与对他人的关怀。
       越剧的学习对老年人而言更带上了生命的意味。有一位大伯已是肝癌晚期,生命垂危,就是因为热爱越剧,热爱生活,在一次次沙龙中他演绎着美轮美奂的越剧故事,让所有的人与他一起重燃生命之光。如今他病情好转,人也精神了,可以说他的生命就如同越剧歌声一样悠扬长远,他的精神如同越剧曲调一样哀怨婉转,让神祗动容,让死亡却步;还记得一位老戏友唱戏过半突然昏倒,经抢救转危为安,大家都劝她休息,而不出数周,大家又在沙龙里瞧见她的身影,声音依旧动人,更多了一份坚毅——这坚毅来自心里的那根“定海神针”——这便是越剧的魅力。越剧给了老年人生活的乐趣、目标与信心,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。
       越剧沙龙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伙子更是关爱有加,有好吃的总要给我些,好玩的总会带上我,在老人们眼里我就是个大男孩,宛若自己的孩子。这里有“高山流水觅知音”的喜悦,更有长辈对小辈真挚无私的关怀。
       故事说到这要画上句号了,但是动人的故事还在继续。江宁街道越剧沙龙的故事如此美好,相信这只是一个缩影,在上海各个角落里,一定还有更多这般美妙的故事在传诵,值得我们用心灵去寻觅、感悟。“戏如人生,人生如戏”,我们需要做自己那幕戏的主角,去讲述像越剧学习者那样自由、坚毅、真诚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