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让《明日歌》转眼成空

发布时间:2013-09-03 14:53      点击量:1708
        近年来,“拖延症”一词越来越多地在公众视野中出现,尤其是自媒体平台,对此现象之吐槽不胜枚举。这一现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或医学症状,却被心理学家与管理学家广泛关注且破费心思的研究。所谓“拖延症”,顾名思义,就是把当下该完成的事儿“拖至”日后完成。看似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儿,一经聚沙成塔,最终或影响事情的成败或左右个人的发展。明代学者钱鹤滩与文徵明之子文嘉均作《明日歌》苦劝世人莫为“明日”所累,“今日事”应该要“今日毕”。尽管“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”人所共知,然而毕竟知易行难,故而《时间管理》的学习与掌握变得重要起来。
        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更为有效地控制时间。学会管理时间就是降低了处理事务的变数,使轻重缓急之事的办理得先后得当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,实现自我成就感。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原则(即我们通说的“20/80”)可引起时间管理学习者的思考。帕累托认为生活中几乎有80%的结果源于20%的活动,“比如,是那20%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%的业绩,可能创造了80%的利润,世界上80%的财富是被20%的人掌握着,世界上80%的人只分享了20%的财富。”所以这位南欧的学者提出“要把注意力放在20%的关键事情上”。根据这个原则,“轻重缓急”可以细化为四阶段的排序:第一、重要且紧急的,这些事儿是必须立刻做的,如抢险救灾等;第二、紧急但不重要的,这些事情是需要优先考虑重要事情后再来考虑的,如有人突然打电话请你吃饭等,这类事看似紧急实则缓缓无妨;第三、重要但不紧急的,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,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,比如学习、做计划等,是不能拖延的;第四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,这类事儿是可以待闲暇时做的,比如娱乐游艺等。
       心中对事类有了排序,便要规定完成此类事务的期限。“帕金森法则”中有这样一段内容:“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,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。”事在人为,定下合理期限并紧记着期限按部就班地做,就是一种时间管理,也是一种医治“拖延症”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