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为期五天的汇报、评估中,每一个街道在团队培育、团队建设、团队管理方面都各具亮点与特色,例如:静安寺街道老年学习团队在街道、居委等各级领导的重视下,团队数量增长幅度较大,团队种类也逐渐丰富和拓展,涵盖了合唱、舞蹈、时装、书画、编织等类别,甚至还有粤语和残疾人团队,构成社区老年人精神上的家园;曹家渡街道老年学习团队注重同质化团队间的交流合作,并开始探索“核心价值观”的课题研究,以此促进和丰富老年人学习的内容和内涵;江宁路街道、居委等行政与业务部门善于为老年学习团队搭建各种平台与机会,如:师资搭配送、文化小广场等,给了团队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舞台,对团队创建氛围良好、团队建设成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与辐射效果;石门二路街道老年学习团队面对小区动迁的新情况,动迁至外区的成员仍能坚持参与团队活动,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;南京西路街道理论读书团队所占比例较高,有团队章程、有活动计划、有活动记录、有指导老师、有活动交流、活动有成效,在学习中弘扬了主旋律,传递了正能量。
对于我区老年学习团队的评估既是检验各支团队活动成效的手段,同时也是评估组成员自我学习、自我提升的过程,对于今后的工作思路也有所启发。对于目前静安区的295支团队来说,大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,并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,并逐步实现“自我管理,自我服务,自我享受”的发展理念,而我们要始终思考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,从团队骨干的培养和挖掘、团队精神的继承、团队指导老师的来源、团队活动的凝聚力、团队交流平台的搭建等各方面进行推进,引领老年学习团队健康、蓬勃地发展。